智能眼镜的鼻祖:轰然倒下今天被大家的关注度非常高,大家可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具体都是怎么回事吧。
谷歌再次证明了自己缺乏硬件基因。
北京时间3月16日,谷歌宣布Glass Enterprise 2正式停产,其对该产品的软件支持将在6个月后终止。第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推出的智能眼镜产品就这样草草收场,让人不禁感慨良多。
从去年开始,ar行业大踏步前进,国内创业公司让我出道,让AR眼镜逐渐成为小众产品。在国外的科技巨头中,苹果的AR解决方案已经被贴上了仅次于iPhone的最具创新性的产品的标签,虽然并未被一瞥。
此时,作为业内最早布局AR行业的公司,谷歌倒在了市场爆发的前夜。长期以来,缺乏杀手级应用、应用场景有限、成本高昂等因素成为谷歌无法摆脱的噩梦。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曾经困扰谷歌的问题,也是业内公司急需解决的挑战。
从消费端到制造端,谷歌屡败屡战
谷歌对AR行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11年。当年,专注前沿技术的Google X团队展示了首款ar头显的原型,并于次年正式发布了第一代谷歌眼镜的探索者版。
谷歌对于第一代谷歌眼镜的定位非常明确,是一款完全面向个人用户的电子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在那次发布会上,谷歌还特意安排工程师从旧金山带着眼镜坐上空雨伞,以示这款产品的可靠性。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谷歌眼镜的设计和功能应用也没有过时。不仅支持音乐播放、信息展示等基本功能,还能满足视频拍摄、距离查询等需求。但受限于当时的供应链水平,Googel Glass只能使用HUD(平视显示器)作为显示方案,所以即使是量产版也全是半成品。
此外,它1500美元的价格也太高了。横向对比,同年发布的iPhone 5起售价仅为599美元。
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谷歌对这款产品充满信心,尤其是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 middot布林曾多次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他在工作和休闲之余佩戴谷歌眼镜的照片,他表示,谷歌眼镜可以胜任多种场景。
然而这些并没有打消用户的疑虑。时至今日,没有一家研究机构能准确给出谷歌眼镜当年的销量,因为在市场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于人们对其隐私保护的质疑。与相机和手机的拍摄动作不同,谷歌眼镜的用户可以在周围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拍摄。美国电影协会也跳出来表示,谷歌眼镜是对正版电影的严重威胁,美国所有影院将在2014年10月后禁止观众佩戴谷歌眼镜。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谷歌在2015年暂停了谷歌眼镜的销售。
但几乎与此同时,谷歌推出了新的AR眼镜计划,这一计划的重心开始从消费级转向企业级。
2017年,谷歌发布了面向企业的谷歌眼镜(企业版)。主要应用场景是工业检测和产业工人培训。在这款产品中,谷歌摒弃了以往花哨的设计理念。比如骨导耳机在上一代产品上的效果并不理想,就简单的戴上耳塞,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两年后,谷歌更新推出了第二代产品企业版2。这一次,应用场景扩展到了农业和医疗。根据谷歌的说法,在一些制造场景中,谷歌眼镜可以提高工人至少20%的效率。
然而,这些美好的想法终究没能变成现实。在强势了12年之后,销量低迷的谷歌眼镜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谷歌眼镜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业界
有海外开发者曾经为谷歌做了一个名为Killed by Google的网站,用来收集谷歌近年来失败的产品项目。到2022年底,硬件产品线多达21条。
由于缺乏有效的硬件产品开发策略,业界对谷歌的硬件产品并不抱太大希望,但谷歌眼镜的失败无疑是最令人遗憾的。
从时间上来说,谷歌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谷歌眼镜诞生之前,AR相关技术只出现在少数行业,比如军事和影视。谷歌眼镜发布后,人们第一次开始对AR技术有了基本的了解。
从产品设计来看,谷歌眼镜的设计理念仍然被业界沿用,比如集成摄像头、GPS等功能,为AR眼镜开辟户外场景。比如通过太阳穴的触摸区域完成常规操作,这仍然是当今业界主流的交互手段之一。
谷歌的问题在于它的理念太超前,完全印证了那句经典的论调:领先一步是先行者,领先两步是先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谷歌眼镜发布的时代,显示方案只能在汽车用HUD产业链中挖掘。
直到今天,AR产业链还只能算是初级阶段。比如在计算单元的选择上,目前行业内部分支机构都使用高通骁龙的XR2,因为这是AR专用芯片的唯一选择。对于那些位于室外场景的产品,为了能耗考虑,只能使用功耗更低的智能手表上的计算单元。
不过,与谷歌眼镜时代相比,AR眼镜在当前消费电子市场的认可度要高得多。去年,当国内品牌Nreal回归中国时,其创始人徐驰告诉虎嗅,最让他惊讶的是,国内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对ar眼镜等尖端电子产品有着极大的热情。
根据Wellsenn XR的推测,到2024年,全球AR头戴显示器出货量可能从2019年的42万台飙升至150万台。
或许,如果谷歌眼镜诞生在当下,它的处境会完全不同。
Google的另一个问题至今在业界都没有解决,那就是应用场景的落地。如上所述,谷歌在2015年后彻底改变了策略,开始部署企业级应用。然而,在企业端,谷歌有一个问题从未得到解答。谁来买单?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虎嗅,AR在企业的应用存在一组天然的矛盾:AR赋能企业的前提是前端需要具备强大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能力,以满足实时数据交互的需求。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对于那些大企业来说,AR对其流程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限的。
在消费产品中,场景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无论是影音还是户外,都只能在特定场景下使用,续航、散热等问题必须忽略。
当然,AR行业如今的种种问题,说到底都是产业链发展不足,行业所需经验不足的必然阶段。或许再过几年,谷歌就能带着全新的AR眼镜卷土重来了。
以上就是关于【智能眼镜的鼻祖:轰然倒下】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